2021年度好书,即刻投出所爱
我们总爱在一年将尽的时候进行读书盘点。会自我拷问:今年读了几本,其中哪几本有所得,又有哪些心有戚戚。“读书时每个读者都在读自己。”
2021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众多好书,“守望者”“折射集”等品牌也收获了大家的认可和喜爱,我们根据图书的市场反馈和媒体观察,精选出了今天的这份书单。此外,小编还为你们带来了2021纪念礼包,参与文末票选并留言选出你的年度好书,我们将选出3位,送出“2021年度好书”的3本。截止时间为2021.12.15。
《雷蒙德·卡佛访谈录》
(美) 马歇尔·布鲁斯·金特里
(美) 威廉·L. 斯塔尔 编
小二 译
《雷蒙德·卡佛访谈录》是首部译成中文的卡佛访谈合集,精选他去世前十多年间接受的二十三篇重要采访,清晰完整地刻画了这位作家的创作理念与创作发展脉络,真实地记录了他的“两次生命”,为深入了解与研究卡佛其人其事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在这些访谈中,传奇卡佛抖落了一身标签(特别是“极简主义”),变回说话声音轻柔的大块头男人,真诚地讲述接地气的故事:钓鱼打猎、早婚早育、打工挣钱、酗酒戒酒、写作教书、投稿退稿……他对自己热爱的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海明威、福楼拜等人不吝赞美,对部分后现代主义者、解构主义者则毫不留情。卡佛坦率、不做作的风格让陌生人放松,把正式访谈变成一种亲切的交流。短暂却充盈的生命在他的话语中闪光。
《波拉尼奥的肖像:口述与访谈》
(阿根廷)莫妮卡·马里斯坦 著
鹿秀川 译
《波拉尼奥的肖像:口述与访谈》来自那些波拉尼奥真正的朋友们。他们可以和波拉尼奥促膝长谈、心心相映。我们跟随他们的视角追忆波拉尼奥——它是断片的、忧郁的、零星的,由很多人的口述与回忆叠加而成,涉及波拉尼奥的写作、流亡、爱情、童年、死亡,以及政治、拉美文学圈等方方面面。
波拉尼奥最大的悲哀,并不是他已经走了,而是他如此深刻地热爱生活。波拉尼奥的悲哀是加倍的。这份悲哀不仅是他的,也是我们自己的,以及无数陌生人的。在这个令人无法忍受的世界,我们一定会经常念叨,念叨很多很多次,“波拉尼奥在这儿就好了”。他却不在了。
《中国精怪故事集》
车锡伦 孙叔瀛 编
中国精怪故事大合集,狐妖、花魅、虎豹……近300个精怪故事一书收尽。不可多得的家庭传承枕边书,一夜一故事,阖家阅读之乐。
溯探古老的故事幽林,传承唇舌间的精怪传说。本书由知名的民间戏曲、民俗研究者精心编选,将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精怪故事汇编成册。这些故事源于神话,又不同于神话,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对世界万物的认识,对真善美的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民间的价值观和智慧、传统。这些故事流传于民间,经过口口相传,最终演变成优美的民间童话。本书编写体例独到,语言精练,内容具有中国传统民俗特色,是反映社会、人生的文学故事,有很强的文学审美性。
《旧时燕:文学之都的传奇》
程章灿 著
《旧时燕:文学之都的传奇》的作者程章灿是著名文史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出版专著、译著、随笔三十馀种,其中关于南京的文史随笔“三书”有《旧时燕:文学之都的传奇》《山围故国:旧闻新语读南京》《潮打石城》。程教授在《旧时燕:文学之都的传奇》后记中谈到:“历史本来是琐细的、复杂的、生动的,但通常的叙述一落言诠,则难免概括、抽象的描述,失掉原汁原味。我期望换一个角度,从文学的诉说中,从文化的图景里,看一看城市的形象。让城市来叙述文学和历史,代替那些常见的英雄主角;同时反过来,也让文学和日常生活故事来叙述一个城市,代替那些枯燥的数字统计。”
《走向未来的出版》
佘江涛 著
本书是资深出版人佘江涛观察、思索我国当下出版业态和出版文化的文章结集,厚积薄发,兼具哲学的高度、思想的深度和行业的广度。作者提出从工业设计的角度思考和探索出版社的顶层设计,从价值观、世界观、方法论入手,把握整体与结构,进而重塑出版自身。这一观点令人耳目一新。本书作者是资深出版人、优秀管理者,对出版行业的所思所言,直击要点,极具洞察力和前瞻性。相信出版从业者,包括管理层、编辑、营销发行等,能从本书中受到一定的启发乃至冲击。
《迷人怪物:德古拉、爱丽丝、超人等文学友人》
(加)阿尔维托·曼古埃尔 著
徐楠 译
本书是世界文坛著名作家、藏书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所写的阅读随笔,描述和分析了伴随无数人成长的经典文学与影视、童话故事及民间传说中的不朽形象,比如小红帽、爱丽丝、德古拉、睡美人、超人、鲁滨逊、卡西莫多、约伯等的历史演变,以及对他人生的影响。作者一生以书为伴,他将书中人物当作良师益友,与他们一同成长、经历,共同思考。在作者看来,书籍关涉的是永恒的人生议题,书中所谓的“怪物”教会了他处世之道,教会了他对爱与真理的坚持。全书由一篇篇短小精悍的随笔构成,充满新奇有趣的思考,并配有作者所作黑白插图,图文并茂。作者也借此书鼓励读者去建立自己的文学友谊,以阅读丰富自己。
《沉默史:从文艺复兴到现在》
(法)阿兰·科尔班 著
胡陈尧 译
法国历史学家阿兰·科尔班借助闪光的思想絮语,带领读者品味沉默的缤纷滋味。《沉默史:从文艺复兴到现在》既是优美的散文也是广博的文化史,科尔班号召读者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倾听一段别样的历史,他在书中探究沉默及其声音与意义,不仅试图挖掘一个难以捉摸的多面概念的来龙去脉,同时深入其哲学、神学和文学领域。
长久以来,历史都试图解释。但在情感世界面前,它也应该,或者说尤为应该令人感知,特别是在内心世界消失之际。这便是为何大量启示性的引文这般不可或缺。唯有通过这些文字,每个人都令其感官经受考验,才得以理解过往的个体感应沉默的方式。若不浸入那些有着真正审美追求的作家的作品,对其加以引用,我们又如何能更好地感知沉默?我们应当重新学会沉默,也便是,成为自我。
《明智的孩子》
(英)安吉拉·卡特 著
严韵 译
一部重燃生命之火的作品,写尽了生之欢愉。安吉拉·卡特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她所有作品中底色最为明亮的一部。故事从朵拉、诺拉这对双胞胎姐妹、歌舞女郎参加父亲百岁寿宴开始,回忆了她们舞台表演的传奇人生,编织了一部女性视角的百年家族史,“隐喻过去一百年的英国社会”。新版本增加了英国当代文坛著名作家阿莉·史密斯的精彩导读,封面采用了复古海报,呈现一种华丽复古的歌舞剧氛围、美人双姝的摇摆感觉。
《温柔的存储》
(法)保罗·莫朗 著
段慧敏 译
《温柔的存储》是法国著名作家、法兰西学术院院士保罗·莫朗的早期代表作之一,由三个小故事构成,分别是《克拉丽丝》《德尔菲娜》《奥萝尔》。法国著名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为此撰写了长篇序言,将莫朗与司汤达、波德莱尔等作家放到一起进行讨论,高度评价了莫朗的创作,肯定了其风格特色。
三个故事皆以“一战”时的伦敦为背景,以叙述者和三个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为主题,将叙事的语言风格与人物及情感的投入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对爱情中的纯洁与美好的赞美,以及对爱情逝去的惘然若失的追忆。
《安托南·阿尔托》
(美)大卫·A.谢弗 著
唐建清 译
安托南·阿尔托是20世纪法国最神秘、最独特的思想家之一,以其“残酷戏剧”理论著称,被誉为“西方当代戏剧的精神领袖”“围绕欧洲剧场上空的幽灵”,对20世纪后半叶的剧场起了决定性的影响。他是法国革命传统的完美化身,终其一生都在挑战资产阶级的统治,反叛特权与权威。
美国学者大卫·A. 谢弗以客观而克制的笔触追溯了阿尔托激荡、残酷、孤独且痛苦的一生。在《安托南·阿尔托》中,谢弗叙述了阿尔托抑郁而孤僻并早早接受神经衰弱治疗的童年,回顾了他与超现实主义团体的过从甚密和迅速决裂,梳理了阿尔托在巴黎崭露头角后《新法兰西评论》、伽利玛出版社、安德烈·马松等重要阵地和人物对他的高度认可。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
(英)基夫·班福德 著
曹金羽 译
利奥塔是二十世纪极为重要的一位法国思想家,但在中国他并没有像福柯、德里达、德勒兹那样引起广泛的关注,其原因是多方面:利奥塔的著作、研究利奥塔的专著没有被大量引入,导致国内对利奥塔感兴趣的大部分读者无法获得一个相对完整的利奥塔画像;《后现代状态》令利奥塔在国际上声名鹊起,却也造成了对他的误解和断章取义,“后现代”无疑成了利奥塔的标签,一个阻止读者进一步探索其广泛性、复杂性的标签。
利奥塔的思想是复杂的,他所涉猎的领域也是庞杂的。理解利奥塔的思想,以及他思想中的某些倾向,对于读者而言充满了困难。本书作者班福德抓住了利奥塔思想中几个重要的特质,追溯了利奥塔迂回曲折的人生旅程,揭示了他哲学观点的主旨、他与思想的斗争,以及他在哲学和政治面前承担的写作与思考的使命,还探讨了他与政治、艺术、电影和文学的关系。这部评传非常精巧、透彻,兼顾深度与广度,实属难得。
《约瑟夫·康拉德传》
(美)杰弗里·迈耶斯 著
付裕 译
《约瑟夫·康拉德传》为波兰裔英国著名作家、现代文学先行者约瑟夫·康拉德真正意义上的完整传记,多年来在欧美学界享有盛誉。从未发表的照片与一千多封私人书信,到康拉德研究者和传记作者的研究成果与访谈,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杰弗里·迈耶斯广泛地收集各种资料,甚至采访了康拉德的五位故交。
在此基础上,迈耶斯将康拉德的一生依据其生活轨迹详细地划分为十七个时期,依据时间顺序编织起这些珍贵的材料并深入解读,尤其揭示了美国记者简·安德森对《金箭》无处不在的影响,展现了音乐对康拉德生活的重要性,以及《救援》里歌剧的重要性,并首次讨论了他未发表的电影剧本《强壮的人》。这些努力使读者得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这位伟大作家的生平事迹、创作背景,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其写作风格与作品意涵。
《莎士比亚:欲望之火》
(法)勒内·基拉尔 著
唐建清 译
勒内·基拉尔是法兰西学院院士,美国斯坦福大学与杜克大学终身教授,因创立摹仿欲望理论而享有国际盛誉。主要著作有《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莎士比亚:欲望之火》《替罪羊》《暴力与神圣》《欲望几何学》等。
在世界范围内研究莎士比亚的著作汗牛充栋,而勒内·基拉尔以其独创的摹仿欲望理论,对莎士比亚几乎所有的戏剧和诗歌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对基拉尔来说,人们对客体的欲望不是因为它们的内在价值,而是因为它们被别人所渴望,我们只是在仿效或摹仿他们的欲望,他视这种“摹仿欲望”为人类状况的基础之一。在这部开创性力作中,基拉尔分析了《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裘力斯·凯撒》《哈姆莱特》等多部作品,向我们揭示莎士比亚早已发现摹仿欲望这一人类冲突的根源,并深入剖析莎士比亚如何痴迷于摹仿,如何以他自己的词汇表达摹仿欲望并在多部戏剧中对“摹仿欲望”下定义,以及如何在处理欲望的过程中变得日益老练、含蓄和复杂,进而以一生的作品透彻地阐释了人类欲望的本质。
《萨德式女人:文化史的操练》
(英)安吉拉·卡特 著
曹雷雨 姜丽 译
1740年出生、生来即显贵的萨德侯爵在狱中写下了《索多玛120天》《闺房哲学》等惊世骇俗的色情文学。1940年出生,一生致力于摆脱性别枷锁、追寻平等两性关系的安吉拉·卡特,在性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的20世纪70年代,写下了冒犯之作(既冒犯了男人也冒犯了女人)——《萨德式女人》,奉在其作品中凌虐女性的萨德为“道德色情文学作家”。
在《萨德式女人》中,卡特并没有推崇或认同萨德作品中惊人的暴力、性虐和厌女症。她认为,萨德是在以色情写作的方式对人类进行极具杀伤性的讽刺,以穷凶极恶的色情批判病态的两性关系以及背后那个压抑的权力社会。他将一个不自由的社会背景下的性关系描绘为纯粹暴政的表现。在他笔下野兽般的纵欲狂欢中,施暴者永远是握有政治权力的人,受害者则是几乎没有权力的人。
卡特将性视作一种权力政治进行剖析,解构了关于性别的神话,并且极具独创性和先锋性地将萨德令人发指地虚构的女性形象转化为我们所属时代的女性象征进行批判。
《文学批评:一部简明政治史》
(美)约瑟夫·诺思 著
张德旭 译
百年学科史,一部政治与学术博弈的文化简史,反思当下学科专业化。本书是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耶鲁大学助理教授约瑟夫·诺思的代表作。他勾画了文学研究作为一门学科,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的历史轮廓,展示其如何从一种广泛业余的普遍批评,日益学术化、学科化的过程,并探讨得与失。书中,他悉心梳理关键流派,如实用批评、新批评、文化研究等;分析代表人物,如雷蒙·威廉斯、伊格尔顿、詹明信、D.A.米勒等。
约瑟夫·诺斯在书中提出大胆、反直觉的观点:对如今学界的主导范式“历史主义/语境主义”提出批评;认为从文本分析转向“在文化历史语境中”阅读文本,并不意味着激进,恰恰相反,这加深了文学批评的学术化/专业化,使其进一步丧失批判精神。
《文化记忆研究指南》
(德)阿斯特莉特·埃尔 (德)安斯加尔·纽宁 主编
李恭忠 李霞 译
这本指南首次在一本书中展现了“文化记忆研究”这一跨学科的国际性领域,其中由国际知名学者撰写的文章,为读者提供了文化记忆研究关键概念的独特概述。这本指南不仅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记录了当前的研究,而且是一个汇集社会学、政治科学、历史学、神学、文学研究、媒介研究、哲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不同领域之方法的论坛。
正如本指南所定义的那样,“文化记忆研究”是在20世纪初随着莫里斯·哈布瓦赫关于集体记忆的著作而产生的。近二十年来,在各个国家和相关学科兴起了一股该领域的研究热潮,对“文化”和“记忆”的关系探寻也由之异彩纷呈,形成了多样化的研究进路。本指南立基于广义的“文化记忆”,将其理解为社会文化语境中现在和过去的相互作用。它呈现了研究社会语境中的个人记忆、群体和家庭记忆、民族记忆、各种记忆媒介的概念,以及一系列新出现的跨国性记忆之场。
《烈火吞噬的革命情境建构:情境主义国际思潮的构境论映像》
张一兵 著
本书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先锋艺术实践运动——情境主义国际思潮的研究论著。作者将情境主义置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构式之中,在占有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对情境主义国际思潮的历史形成,特别是影响其生成的重要先锋实践进行了批判性的探究,并对情境主义国际理论构序和实践塑形中最重要的核心范式——景观、情境建构、整体都市主义、漂移和异轨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本书语言生动、图文并茂,问题线索清晰,是了解情境主义国际思潮的入门读物。
《解码广告:广告的意识形态与含义》
(英)朱迪斯·威廉森 著
马非白 译
广告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我们呈现出一张张熟悉且令人愉悦的面孔,它显然具有经济功能,但它反映的不仅仅是现代经济。本书并没有简单地批评广告的虚假和剥削,而是通过一百多幅插图详细研究了广告的魅力,从而厘清它们毋庸置疑的吸引力从何而来。显然,广告的经济功能是吸引我们购买更多商品,而广告的意识形态功能让作为个体的我们置身于支撑我们社会经济基础的观念中。意识形态在经济环境中不可或缺,因为意识形态使经济环境看似不可或缺。
想要改变社会,就必须打破这种“不可或缺”与意识形态的恶性循环。本书试图打碎这条锁链中由我们自己铸造的一环,它提供的不是一个“答案”,而是一套“工具”,我们可以通过它改变自己对社会微妙、复杂的宣传形式之一的认知。
因此,本书对任何想了解图像和意识形态在我们社会中的运作方式的人来说都是一本经典读物,它为政治符号学和精神分析术语提供了简明、清晰的定义,告诉我们广告是如何不着痕迹地达到其预设效果的。
《缪斯之艺:泛美学研究》
(美)丹尼尔·奥尔布赖特 著
徐长生 杨贤宗等 译 欧荣 校译
奥尔布赖特聚焦于诗、画、乐三门主导性艺术,从哲学的高度直击艺术的核心问题:艺术是“一”还是“多”,即艺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问题。西方艺术史上,关于艺术统一观和艺术分裂论的纷争由来已久。奥氏就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功能、艺术品的意义、艺术品与艺术史之间的关系四个方面加以具体考查,并答曰:艺术既是“一”,也是“多”。欧美学界研究诗画关系或诗乐关系的不乏其人,像奥氏这样能在诗、画、乐之间穿梭自如且批评视野如此宽广的并不多见。本书既有哲学层面的宏大思考,又有具体的逻辑论证和细致的文本解读,还配有多幅精美的插图,对比较文学、艺术史和跨艺术诗学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视觉艺术的现象学》
(英)保罗·克劳瑟 著
李牧 译
《视觉艺术的现象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并非是目前在艺术史、艺术理论和艺术哲学等相关领域中占据主流地位的还原主义(社会语境论)论调和文本分析方法,而是一种由克劳瑟教授提出和发展的、融现象学与分析哲学于一身的分析现象学方法。这一方法的关键在于审视视觉艺术是如何将独特的审美表达,与那些对我们的感知活动而言具有基础性的认知属性相互联结的。
同时,本书对这一方法的运用,揭示了各异的艺术媒介是如何通过各不相同的方式呈现这些认知和审美属性的。基于对所有主要的视觉艺术形式(绘画、雕塑、建筑和摄影等)的创作和接受的考查,本书也试图彰显包括抽象艺术、观念艺术和数字艺术等非常复杂的艺术风格所蕴含的深意及其具有灵韵的审美特质。
《21世纪的文学批评:理论的复兴》
(美)文森特·B. 里奇 著
朱刚 洪丽娜 葛飞云 译
20世纪,理论大行其道,然而近几十年来,有人认为文学批评理论已经进入了所谓的“后理论”时代,关于“理论之后”“后理论”的讨论持续不断。本书作者则认为,21世纪,理论的复兴已然开始,并且呈现出典型的后现代形式,门类众多且混杂。作者大胆断言,理论的前景一片光明,行情看涨:在文学和文化批评的今天,不论好坏,理论都无处不在。作为《诺顿文学理论与批评选集》的主编,本书作者文森特·B. 里奇可谓是理论的亲历者和贡献者,他在此书中为我们呈现了一幅21世纪批评理论的清晰图景,“为各种后理论的喧闹送上了一剂极好的清醒剂”。
《无尽的焦虑之梦:梦的记录(1941—1967)附〈一桩两人共谋的凶杀案〉(1985)》
(法)路易·阿尔都塞 著
(法)奥利维耶·科尔佩 (法)扬·穆利耶·布唐 编
曹天羽 译
“梦总是领先于生活的。”路易•阿尔都塞在给情人克莱尔的信中写道。1984年,就在他写作那本著名的自传《来日方长》之前,这位犯了凶杀案的哲学家翻阅了许多被他留存在文档里的梦的记录,试图在其中找出那件不可挽回的行为的预兆,以便日后通过自传理解和解释为何他会在1980年时扼死了自己的妻子埃莱娜·利特曼。
这本书根据时间顺序收录了他在1941年到1967年间留下的大部分梦的记录。他把这些梦称作“无尽的焦虑之梦”:“我从梦里醒来后,一切都没有了。只剩下了喉间的木鞋声。只剩下了挥舞着的手,绝望地在空中划着轮廓……”本书的结尾刊录了一篇惊人的文本:1985年,在那起凶杀案后,阿尔都塞假托其主治医师之名写的笔记——我们有理由认为这篇笔记其实是他与自己的对话。
《象征的贫困1:超工业时代》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著
张新木 庞茂森 译
在这部极具原创性的作品中,文化理论家、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重新审视了我们这个超工业时代中政治与美学的关系。斯蒂格勒认为,我们时代的特点是工业技术对象征的把持,其中美学既是经济战争的武器,又是该战争的剧场,这导致了一种“象征的贫困”,其中制约条件取代了人生经验。
斯蒂格勒因而呼吁艺术界发展对自身作用的政治理解。在这本书中,他特别关注电影,它在时间之战中占据了独特的地位。电影既是工业技术,又是艺术,可以在自己的地盘上对抗美学的制约条件。本书是斯蒂格勒《象征的贫困》的第一部,它将引起电影研究、媒体和文化研究、文学和哲学界读者的特别兴趣,并将巩固斯蒂格勒作为当代别具只眼的文化理论家之声誉。
《千年愉乐》
(日)中上健次 著
王奕红 刘国勇 译
被熊野群山包围的纪州南端,聚居着日本身份低微的被歧视部落民,他们生活的地方叫作“路地”。这是一个贫穷、封闭、混沌的世界。路地唯一的接生婆阿龙婆在弥留之际,回忆起高贵却拥有不幸宿命的中本一族年轻人们的故事。中本一族的年轻男人个个容姿出众,却如同受到诅咒般注定早夭。玩女人,也老老实实被女人玩的美男子半藏,总想用偷盗释放激情的小混混三好,遭遇过神隐、同巫女结合的文彦,梦想开辟新世界的东方康,远渡南美寻找白银之河的义贼新一郎,与北海道阿依努小伙子互换身份的达男……他们短暂的人生熊熊燃烧,模糊了生与死、善与恶、真实与虚幻的界线,仿佛远古神话时代的投影。
《快时代 慢思考: 结构化批判性思维训练》
李响 著
本书汲取了4种当代先进思维理念的精髓,创造性地在批判性思维中加入结构化思维的元素,用120+个生动案例,教您在4大类应用场景中减少外界错误信息误导,迅速进入高质量思考境界。作者根据多位心理学家、经济学家与其他专家的研究成果,结合他在金融行业积累多年的工作经验,将结构化批判性思维的理念以一种有趣的语言呈现出来,帮助人们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思维技能。本书可以提供给读者应对未来社会所需的两大特质:一是在纷繁芜杂的迷雾中仍能发出内在微光以照亮真理的智力,二是敢于跟随这种微光继续前进的勇气。
《舞马与驯鸢——柯睿自选集》
(美)柯睿 著
本书为汉学家柯睿教授自选集。作者精心选择自1976年博士毕业后代表性汉学研究学术论文12篇,主要涉及中古中国的文学、宗教和文化史研究,在时间跨度上包含汉末建安、南北朝以及作者用力尤多的唐朝三百年,集中体现了作者学术成就的精华,为学界提供了不同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角度,有助于进一步打开中西交流对话之门。同时,本书由柯门弟子担任翻译与编纂工作,既能反映柯睿教授学养之高深博大,又可勾勒其门人学术传承与发展概貌。这也使本书的出版具有特殊的意义。
《“学衡派”与近代中国大学教育》
朱鲜峰 著
在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史上,以梅光迪、吴宓、胡先骕等为代表的“学衡派”力主“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其教育主张独树一帜。“学衡派”主要成员多执教于国内著名学府,教学与学术研究亦卓有建树。本书以“学衡派”的人文教育思想和实践为研究中心,充分利用哈佛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正大学等高校的档案等新史料,对这一学派在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史上的地位与贡献做了较为全面而细致的探讨。
《雨窗书话》
朱航满 著
本书作者朱航满是位好书之徒,探幽书林,漫记书事,文章古朴清明,有雨天读书的兴味,有榆下说书的闲情。全书分为三辑。辑一“记事珠”,系作者读书、买书、搜书的旧事,可见书痴清趣,其中的庚子买书记、琉璃厂书事、前门买书记等,是作者于疫情期间淘书的一份独特记录。辑二“掌故谈”,从书页的字里行间,看现代文人的性情,如施蛰存寻书的趣味,钱锺书翻译的个性,杨绛处世的“隐身衣”,台静农的文章与酒,黄裳的嗜好,扬之水的小楷,等等。辑三“品藻录”,集中谈现代以来书卷气浓的作家学人,如陈从周、钟叔河、汪曾祺、王稼句等,品赏文章,兼谈掌故,有难得一见的版本,有赏析独到的见识,可视为“一个人的阅读小史”。
《再见那闪耀的群星: 唐诗二十家》
景凯旋 著
本书不是一部研究专著,而是一本诗歌随笔,是作者在唐诗中的一次游历。在谈及这二十位诗人时,尽量展示其重要的作品,但并不做全面评价,而是对每位诗人采取不同的阐释角度。作者试图在唐诗的背后寻绎观念与价值的东西,比如中国人的天人之际、自我意识、时间观念和感觉方式,以及诗人的心路历程、审美情趣、人格品质和艺术技巧。此外,还收录了几篇附文,分别讨论唐代的僧人诗、女性诗、代言体,以及士人的角色处境。
唐诗的价值是永恒的,它是人性悠长的回响。在这个特备艰难的时期,重读唐诗,或许会有一种更深切的感受。
《西方演出空间简史》
(英)大卫·怀尔斯 著
陈恬 译
《西方演出空间简史》这部创新之作对西欧戏剧传统中的演出空间进行了历史描述。大卫·怀尔斯采取了一种广泛的视野,认为戏剧活动既发生在作为“剧场”而设计的建筑中,同样也发生在教堂、街道、酒馆和画廊。他追溯了从希腊罗马直至当下的一系列不同的空间连续性,其中包括在标准的戏剧史中没有涵盖的领域。借鉴亨利·列斐伏尔的文化地理学,本书将戏剧演出定义为特定社会结构的空间实践。这不是一部戏剧文学的背景史。
怀尔斯利用历史材料来解决一个当前的紧迫问题:戏剧演出是在现代建筑师设计的、表面中性的“空的空间”中更好,还是在富有个性的“现成空间”中更好?